俞天任:日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真相在这里
▲ 丰田在华最大工厂天津工厂汽车生产线
昨天早上开始有一张《日本经济新闻》的剪报突然在微信朋友圈里刷了屏,从这张剪报的前几行汉字来看似乎有一个日本财界的访华团在和中国交涉有关在从中国撤资时候的手续问题。
日本财界访华团要求中国简化一下外国企业从中国撤退时候的手续,省得企业在好几个衙门之间到处跑还不得要领。
▲ 《日本经济新闻》9月23日的相关报道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笔者有过这种经验,因为公司2007年从中国撤资时所有的手续都是笔者办的。有人可能会以为外汇的不能自由兑汇是撤资时的大问题,其实这还是最后一个问题。清算之前的资产折旧、处理、出售、人员整理等等等等,随便哪样都能让人焦头烂额。
而且现在实行了新劳动法,在人员整理时肯定要更加严格。所以笔者看到这个新闻时的感觉就是,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和国际标准接轨了。
其实日本财界代表团还提出来一些其他意见。从剪报上来看,就还有要求在执行《反垄断法》时的基准应该明确,不能动辄阻止外企并购中国企业等等。可能是撤资手续放在了第一位,加上有人也不一定懂日语,看见汉字就先来个望文生义再说,结果后来再次就成了“日资大规模撤资”,又刷了一次屏。
因为不管是幸灾乐祸还是忧心忡忡,反正这个问题是个很吸引眼球的问题,一时人心惶惶,似乎日企已经排好了队挤在海关门口,就等着他们的代表团谈判完了一放闸就好立即撒丫子逃跑。
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 一、“日本企业在大规模撤资”子虚乌有
说明问题要靠数字,不能动辄以价值判断来代替事实判断。事实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网站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统计数字。
2015年一年中日本向中国大陆的新增直接投资是32.1亿美元,而2016年1-8月的统计是20.6亿美元,实际上2014年日本新增直接对华投资是43.3亿美元。2015年日本对华投资比2014年减少了25.87%,从一直排在香港地区、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之后的第四位,被韩国首次超过而落到了第五。
而今年全年的数值如果按照1-8月这样的速率,也将比去年下降3.73%左右,还会被澳门地区和美国超过,落到第七位。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年还是有相当规模的日本投资在流入中国大陆,“日资大规模撤资”的话不知从何谈起?难道会是那些已经进入了大陆的日本投资要集体外逃?
日本方面的数字表明,“2015年对华投资的合同件数为26575,比前一年增加11.8%,共两年连续增长。实行基准的投资额为1262.7亿美元,增长5.6%(或者说是7813.5亿人民币,增长6.4%)”。粗一看似乎和中国方面的数字相矛盾,但这是因为中日两国的计算口径不同,中国统计的是新增的对华投资,而日本统计的是在华投资的总和。
日本对华新增投资减少的同时,累计投资在增加,原因是在华日本企业所进行的利润留保,就是说他们没有把利润拿回去或者全部拿回去,而是留在了中国作为再投资,这样就形成了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增加。
上述增加额还是在相对稳定的美元或人民币基础上算出来的,如果使用汇率波动激烈的日元来计算,有时会得到更加惊人的结果。比如在2月份时按照那时很低的日元汇率来算,去年日本对华投资10685亿日元,比前年增加了48.5%!
也就是说,“日本企业在大规模撤资”子虚乌有。
个别企业的经营,因为自己以及市场的原因陷入困难,是完全可能的。这些企业试图从中国撤资,或者改向其他国家投资,或者干脆停止向海外投资,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日本企业在从中国撤资”这个趋势,是根本不存在的。
日本在华投资的新项目还在不断上马,原来就在华的日本企业中绝大部分也是盈利的,否则无法产生那么多的内部利润留保。人家干吗要撤资?
有句话叫作“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人家是奔利而来,并不像有些人那样把意识形态放在第一位,凡事一定整一个政治第一,看到几个个案的汉字也会臆想出来什么“日资在大规模撤资”。
▍ 二、新增日本投资减少的深层原因
但是最近几年新增的日本投资也确实是在不断减少。
减少的原因十分复杂,中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制造业的投资环境,比起前几年可能确实是恶化了,而且恶化了很多。但这种恶化并不仅仅体现在人工费以及土地使用费的增加。
各地房价虽然在不断上升,但外企用地的使用费变化并不大。不少外企就取得了70年的土地使用权,而且各地地方政府对外企的经营条件也很关心。
至于人工费用的增加和法律对劳动保护的力度增加,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之所在。如果经济增长不能给劳动者带来更高的收入以及更有力的劳动保护,那么这种经济增长就毫无意义,中国不能永远依赖血汗工厂。
实际上影响日本直接对华投资的因素很多。首先在日本确实有“中国风险”的说法,而且日本政府也确实在有意无意地鼓励日本企业的“中国+1”,也就是除了中国之外,再找一个新的投资地。
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给出的数字中可以知道,对所谓亚洲四小龙的投资累计原来和对华投资差不多,现在已经超越了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也在增加。
但如果只是日本政府的旨意,也就只是一种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并不因为做计划的是日本政府就会成功。日本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其实在政府意思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中国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最大的任务就是“招商引资”,甚至有些地方专门去引进像皮革加工和电镀这样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业。那时候中国穷,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只要有人来投资就行,没有挑剔的资格。
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现在到了中国要挑剔投资的质量的时候,各地投资准入的门槛都越来越高,已经在华的一些外企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一些低端的外企已经没有了在华继续存在的条件,只能去条件更为宽松的地方。
其实仔细看看那些经常在朋友圈里出现的“要撤离的日企”,几乎不是因为经营问题,就是因为产品结构问题,本身就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比如夏普松下。而其他母体经营没有问题的企业如丰田本田,成天在讲的就是怎么扩大规模。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些年中国正在逐步从单一的资金吸收国变为对外投资国,从2015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了。
单纯从资金来说,中国并不缺钱。虽然各地方政府还有点一如既往的对招商引资的热情,但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对外来的投资变得非常挑剔了,更加注重服务业方面的投资。
高端制造业之外的制造业投资,已经不太能引起中国的兴趣了;而中端以下的制造业,中国已经是独占鳌头了,撤离中国的都是一些制造业中最低端的部分。
大家只要在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走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个事实了:从珠三角或长三角的任意一个地点出发,在半小时的路程内,肯定能得到一般民用制造业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和所有类型的加工服务。
在整个亚洲,除了日本的首都圈、京阪神工业区,还有韩国和台湾地区的一些地方之外,其他地方都不可能。再加上铁路、高速公路、机场以及港湾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和最优秀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在中端制造业上,亚洲其余国家无法和中国进行竞争,更不要说这些制造业的产品的基本市场还就在中国。
这部分制造业对劳动力成本的敏感度很低,即便在现在的台湾地区和韩国,也存在不少这种制造业,甚至日本本土也还有很多这种制造业。
也许有人会说,30年前的中国不也就是一张白纸吗,也是后来才建设起来的,凭什么看不起别的国家?
首先,中国的经验是不可复制的,天时地利人和,所有的有利因素凑到了一起,才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刚刚结束文革睁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于温饱的需求;西方阵营对苏冷战对中国的希望;美国日本的里根和中曾根康弘政权对于解决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低下问题所采取的政策的错误;中国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的审时度势抓住了机会;再加上Windows95问世之后IBM PC系统结构的普及带来的各种计算机辅助变得可能;这些条件对于中国经济奇迹的实现一个也不能少。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大茶壶里的水,光靠几个酒杯是无法腾出来的,中国的制造业实在太大,没有哪儿能容纳得下来,这也是在中国的外资不好随便撤离的一个原因。打定主意搬家好办,但是能不能找到房子则是另外一回事。
这段时间笔者在深圳的时间比较多,和深圳朋友经常讨论深圳奇迹。大家都同意,如果是现在,不管是谁在什么地方再画上多少圈,也不可能再弄出个深圳出来了。深圳是这样,中国也是这样,除了那些只需要人工而不需要加工的产业之外,要离开中国不是那么容易。
有关日本投资的另一个问题是,在中国开始挑剔投资质量的同时,日本的投资质量却在下降,日本缺乏或者无法提供中国所需要的那些投资。
日本的对外投资基本上都围绕着传统的中低端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是在日本国内进行的。中国现在基本上已经不需要对中低端制造业的外来投资,现在更需要的是风投,而这方面是日本最薄弱的地方。
日本对华投资额的下降,还有其文化上的原因,这也就是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在今年头8个月已经超过了日本的原因。有人做过统计,在2015年全球风险投资的1285亿美元中,美国的600亿美元约占一半,而日本的风投资金不到10亿美元。这样来自日本的资金在中国越来越少也很自然,因为那不是中国寻求的那种投资。
听过这么一句话,“其实中国现在很多问题,是还停留在20年前的大脑和已经飞速长大的身体不适应的问题”。投资以及对于投资的认识也是这样,不少人自觉不自觉地会使用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头脑来考虑问题。
▲日资企业先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忙碌的工人。东方IC供图
原标题:《拜托,不要望文生义好不好?》
【作者简介】
| 腾讯·大家专栏作者,著有《冰眼看日本》。
【精华推荐】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foxmail.com